会员登录

相同出版社的商品

相同系列的商品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易理 > 任俊华:易学与儒学
任俊华:易学与儒学
prev next 任俊华:易学与儒学
商品货号:XYB005342
商品品牌:台湾大展出版社
商品重量:700克
市场价格:154元
本店售价:140元
用户评价:comment rank 5
商品点击数:7373
商品总价:
购买数量:

商品属性

商品属性
作者 任俊华
出版社 台湾大展出版社
购书网站 【星易图书网】港台原版术数书籍专卖
图书书号/ISBN 9789574682447
初版日期 2003
开本 25开
图书页数 469
图书装订 平裝
购书网址 www.xinyibooks.com
图书规格 繁体竖排
套册 一套一册
系列 易学智慧
繁體資料 任俊華:易學與儒學
特别说明 商品属性以实际书籍为准。库存状况无法实时更新,如欲查询,请联系我们


详细介绍

    任俊华,1966年生,湖南瑶族千家峒人。现任《湖湘论坛》杂志编辑部副总编、副编审,国际青年易学会理事,湖南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湖湘文化交流协会理事,湖南慈利沣水流域古史研究小组特邀研究员等。著有《中国古代史与周易》、《韩非子注释》、《周敦颐新论》、《易学与儒学》,在《周易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湖南省第二届社科成果奖、台湾中国六经学术基金会第三届儒学奖、湖南省十佳理论编辑、湖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是湖南省长沙市首届十大藏书家之一。

《易学与儒学》提要:

    自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易学与儒学密不可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了解易学与儒学相结合的历史,也就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

    本书对历史上著名的儒学人物和儒学经典文献中的易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挖掘,从中可以看出易学为儒学的发展作出的理论贡献,以及易学依靠儒学得以不断弘扬的历史轨迹。那些古今儒林高人,诸如孔子、荀子、孟子、董仲舒、焦延寿、扬雄、范仲淹、周敦颐、朱熹、王夫之、曾国藩、熊十力等,他们的智慧人生、治国方略与理论风采,书中都有通俗而深刻的介绍,通过这些介绍不难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录:

作者自序

第一章 易学与儒学的关系概述

    一、儒学是借易学立论的学派

    二、易学是靠儒学弘扬的学科

第二章 借《易传》发挥的儒家思想

    一、立意高远的《彖传》

    二、别成一义的《象传》

    三、依文言理的《文言传》

    四、博大精深的《系辞传》

        (一)《系辞》反映的儒家天道观

        (二)《系辞》反映的儒家人道观

        (三)《系辞》反映的儒家历史观

        (四)《系辞》反映的儒家方法论

        (五)《系辞》中义理与象数的关系

    五、阐述天道、地道与人道的《说卦传》

    六、借序卦以序人伦的《序卦传》

    七、坚持对立统一的《杂卦传》

    八、仁与易——《易传》儒家思想的深层透视

        (一)仁是易的派生物

        (二)仁对易的范畴的拓广

第三章 孔子的学《易》之道

    一、“韦编三绝”——勤奋学《易》典范

    二、孔子自算——贲非正色之卦

    三、孔子谈易——如何看待易占

    四、损益之道——孔子易学之重

第四章 《论语》体现的易学思想

    一、《论语》表现的天道观

    二、《论语》反映的中和思想

    三、《论语》中的刚柔之说

第五章 孟子对《周易》思想的发挥

    一、对继善成性思想的发挥

    二、对乾道刚健思想的发挥

    三、对德位思想的发挥

第六章 贯穿了易学思想的儒家经典《大学》与《中庸》

    一、关于《大学》

    二、关于《中庸》

第七章 《礼运》大同、小康思想与《周易》的渊源关系

    一、大同思想

    二、小康思想

    三、大同思想与《周易》的渊源关系

        (一)历史渊源

        (二)思想渊源

        (三)社会基础

第八章 荀子思想与《周易》的异同

    一、天道思想

    二、人性思想

        (一)性伪之辨

        (二)善恶之辨

    三、中和思想

第九章 汉代易学的政治化倾向

    一、董仲舒“天人合一”与易学

    二、焦延寿、京房的灾变之说和《焦氏易林》

        (一)焦、京其人及灾变之说

        (二)关于《焦氏易林》

    三、扬雄和他的《太玄经》

        (一)扬雄其人

        (二)《太玄经》其书

第十章 理学与易学

    一、范仲淹——理学的先驱

        (一)儒学复兴运动的倡导者

        (二)儒家易学思想的继承者

    二、周敦颐引易立论——理学的开创

        (一)瑶家儒者

        (二)濂溪易学主题解

    三、《周易程传》——理学的奠基之作

        (一)暮年问世的易学雄文

        (二)对立统一的易学要义

    四、朱熹易学三书——理学易学的集大成

        (一)《太极图说通书解》

        (二)《易学启蒙》

        (三)《周易本义》

        (四)七百年不动摇的官学

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以史解《易》

    一、引古圣先王事迹

        (一)“见龙在田”

        (二)“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三)“无妄,往吉”

        (四)“不可涉大川”

        (五)“观其自养”

        (六)“遁之时义大矣哉”

        (七)“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八)“困于酒食”

        (九)“其志不相得”

        (十)“君子豹变”

    二、引历代兴亡教训

        (一)关于《随》

        (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三)“消不久也”

        (四)“以宫人宠,终无尤也”

        (五)“黄离元吉”

        (六)“日昃之离”

        (七)“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八)“六五之吉,离王公也”

        (九)“见险而能止”

        (十)关于《夬》

    三、引大臣吉凶进退

        (一)关于《讼》

        (二)“归而逋”

        (三)“或锡之鞶带”

        (四)“大无功也”

        (五)“君子以险德辟难”

        (六)“随时”

        (七)“随有获”

        (八)“剥之无咎”

        (九)“君子维有解”

第十二章 曾国藩:儒家易学的践履者

    一、“最后一个理学家”

    二、曾国藩论《易》

        (一)论《晋》卦初六爻

        (二)论《家人》卦

        (三)论《睽》卦

        (四)论《旅》卦九三爻

        (五)论《中孚》卦

        (六)论“寂然不动”

        (七)论“研几”

第十三章 熊十力的新易学

    一、归本《大易》的现代新儒学大师

        (一)体用不二的宇宙观

        (二)内圣外王的人生观

        (三)乾坤成变的辩证法

    二、乾坤易学面面观

        (一)“伪周易”

        (二)孔子易

后记


《易学与儒学》作者自序

        任俊华

    两千五百多年前,人类的文明史进入了枢轴时代(Axial Age)。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根源与目标》中断定,只有中国、中东及印度三处有枢轴时代的文化,而中国出现枢轴时代文化的标志就是孔子儒家学派——儒学的诞生。因此,不了解儒学也就不了解中国文化。

    儒学曾通过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辛勤耕耘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显学”。儒学的经典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其中《易经》对儒学的发展起了其它五经无法比拟的巨大作用。

    以《易经》为文本的易学,其发展史远远早于儒学。《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谓易学在儒学之前已经经历了伏羲为代表的上古易、周文王为代表的中古易,而到孔子时已是近古易了。

    易学与儒学之所以能够结合,其本质就在于有一种承续以“易道”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理念精神的巨大推动力的存在。从孔子发现易道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思想开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以承续易道为己任的“圣贤之儒”人物,名炳史册,光彩照人。

    本书介绍了这些“圣贤之儒”弘扬易道精神和深邃的易学思想,是从易学的角度观察分析他们的儒学思想的一种新尝试。

    易学与儒学,是真正可以称得上“博大精深”的学问,几千年来研习者无以数计,有史可查的著述之多,用“浩如烟海”来形容实不过分。因此,以笔者微薄之学力和凡人之躯体,实不敢奢望能够“皓首穷经”,把易学与儒学的许多问题都弄清楚。既不能“穷经”,就只好先把一个阶段的研习所得呈献出来,以就教于读者方家。

    要探讨“易学与儒学”,首先必须明了二者的关系。二者是怎样的关系呢?这是本书一开篇就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不把二者的关系定好位,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就很难。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存在这样的关系:儒学是借易学立论的学派。易学充实了儒学,完善了儒家的思想体系。第二,易学是靠儒学弘扬的学科。儒学弘扬了易学,使卜筮之书的《易经》成了无所不包的理论巨著。这两层关系通过易学与儒学固有的学理内涵和“圣贤之儒”思想的诠释,可以全面反映出来。

    确立了二者的关系,接下来就要对两千五百多年来在易学上有造诣的儒学人物进行学理剖析。这谈何容易!首先是人物众多,即便是那些可称之为硕儒、鸿儒、大儒的人物也不少,象满天璀璨的星斗,着实数也数不清。其次是归类困难,把握不好就写成了易学史或儒学史,展现不出应有的特色来。怎么办呢?只有采取重点或典型分析法。重点当然应定在先秦。孔、孟、荀三大儒都是“善为《易》者”,通过先秦儒学文献和易学文献的研究揭示他们的易学思想。因为先秦儒学与易学的发展为后世儒学各派奠定了基石,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寻其源头是必要的。突出重点还要根据历史上出现的极具影响的思潮来分析。汉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使儒学有了政治地位,推动了汉儒经学的发展。这一时期汉儒易学也空前地繁荣,焦赣、京房易学和扬雄易学的别具风味,使儒学与易学在政治上熠熠生辉。宋儒在内忧外患的鞭策下,积极推行儒学复兴运动,导致了新儒学——理学(Neo-Confucian)的出现,理学家“皆以《易》立论”,使得理学与易学更是难舍难分。至此,理学成为官学统治中国达七八百年之久,直到清王朝崩溃,理学的影响还余烟未尽。明清之际王夫之集儒家易学之大成,在以史解《易》上颇有特色,而近代有“最后一个理学家”之称的曾国藩将易学作为每天的必修课,在实践儒学易学上也达到了同时代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历史进入现代,又出现了“现代新儒学”(Contemporary New-Confucian)中心开启人物熊十力,他的易学与儒学思想影响着当代新儒学(包括港台和国外新儒学)的发展方向,因此,也有必要阐述。这样,总算亘贯古今儒林,能大致展现易学与儒学的理论建构风采了。当然,这里只是粗线条的展示,至于更为全面、深入的全方位研究只能留在以后的进一步努力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易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只有把握了易学真谛,才能真正体悟儒学的精髓。愿这块粗糙的砖能引出更加夺目的美玉来。

商品标记

  • 任俊华:易学与儒学
用户评论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网友名称: 匿名用户
电子信箱:
评价等级: 1 2 3 4 5
验 证 码:
captcha
评论内容: